博文

卷之四 考古部:析类(2)

卷之四 考古部:析类(1) 古今事有绝相类者  圣主时投水,人知有卞随务光,而不知有北宫无择。  骑青牛,人知有老子,而不知有封达。  生空桑,人知有伊尹,而不知有孔子。  白鱼入舟,人知有周武王,而不知有宋明帝。  河澌永合,人知有汉光武之滹沱,而不知有慕容德之黎阳。  凤雏,人知有庞统,而不知有顾邵。  献胙加毒,以谗赐死,人知有晋献公子申生,而不知有秦孝文王子西蜀侯恽。  思妾令方士致魂,人知汉武之于李夫人,而不知宋武之于殷淑仪。  治阿誉闻而阿不治,人知齐宣王之大夫,而不知景公之晏子。  梦寐求相,人知高宗之傅说,而不知文王之臧丈人。  题壁作龙蛇歌,人知有晋文之介子推,而不知晋文之舟子侨。  秦许楚地而背之,人知张仪之于楚怀王,而不知冯章之于楚王。  先食不死之药,而以巧言免死,人知方朔之于汉武帝,而不知中射之士之于楚王。  倚柱读书,雷震不辍,人知有夏侯玄,而不知有诸葛诞。  一字直千金,人知淮南子,而不知公孙子。  妻弃夫,人知朱买臣,而不知太公望。  沉江负父,人知孝女曹娥,而不知赵祉女光络。  掘地得石椁,人知有滕公,而不知有卫灵飞廉。  看竹不问主人,人知有王徽之,而不知有袁粲。  获偷侍儿人试文不杀,因以赐之,人知有杨素之于李靖,而不知有蔡兴宗之于孙敬王。  侍儿环执饮馔,人知有王武子,而不知有杨国忠、孙晟。国忠、晟,又俱号内台盘。  羊羹不遍致败,人知华元之于御斟,而不知中山王之于司马子期。  乳生潼,人知有元德秀,而不知有李善。  彩衣娱亲,人知有老莱,而不知有伯俞。  智囊,人知有晁错,而不知有樗里子鲁匡。  读《易》至损益而叹,人知有向平,而不知有孔子。  佩六国印,人知有苏秦,而不知有栾大。  以石为虎,射之没羽,人知有李广、李远,而不知有熊渠子。  逐兔堕马,折胁而殂,人知有齐主高演,而不知有燕主慕容皝。  倒用印,人知有段秀实之阻朱泚,而不知有李崧之安蜀。  一日杀二烈,人知有袁绍之于臧洪、陈容,而不知有张敬儿之于边荣、程邕之。...

《三十六計》(繁体)

總說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空,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按語】解語重數不重理,蓋理,術語自明;而數,則在言外,若徒知術之為術,而不知術中有數,則術多不應,且詭謀權術,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內。徜事出不經,則詭異立見,詫世惑俗,而機謀洩矣。或曰:三十六計中,每六計成一套,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並戰計,第六套為敗戰計。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廿計  混水摸魚 第廿一計 金蟬脫殼 第廿二計 關門捉賊 第廿三計 遠交近攻 第廿四計 假道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廿五計 偷樑換柱 第廿六計 指桑罵槐 第廿七計 假痴不顛 第廿八計 上屋抽梯 第廿九計 樹上開花 第卅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卅一計 美人計 第卅二計 空城計 第卅三計 反間計 第卅四計 苦肉計 第卅五計 連環計 第卅六計 走為上策

卷之四 考古部:析类(1)

有同时同姓名者  两曾参:一曾参杀人,而致曾子之母投杼。  两毛遂:一毛遂堕井,而致平原君之痛哭。 异世则两鲁秋胡  列国一鲁秋胡,因妇采桑,调其妻,投水死。汉一鲁秋胡,求聘翟氏女,翟公误传调妻事,以为薄行,而不许婚。俱可笑也。 其次如国师刘秀,以名应图谶,为王莽所杀,而诛王莽者为光武,亦刘秀。莽遣太师安新公王匡,攻更始定国上公王匡,不胜,为所执杀。 唐李尚书益与宗人益者,俱赴饮,据上坐。因笑曰:今日两副坐头俱李益。代宗用韩翃知制诰。宰相以平卢幕府员外及江淮刺史史请。上书:春城无处不飞花,用此韩翃。而员外得之,事皆奇。 其他同时者  汉时两韩信,俱高帝时,一封楚王,一封韩王。三邵平:一故秦东陵侯,一为齐王上柱国,一齐相。  两恢,俱武帝时,一浩侯,一大行,谋诱匈奴者也。  两王臧,武帝朝。一,二年以郎中令自杀。一,本年为太常。  两王商,俱成帝外戚。一为丞相、乐昌侯。一为大司马、成都侯。  两王章,俱哀帝时。一,河平三年以太仆为右将军,六年复为太常。一,四年以京兆尹直言死。  两王崇,俱平帝时。一新甫侯,故丞相嘉子。一大司马、扶风侯。  魏两王烈,一字彦方,有隐德。一字长体,有道术。  鲁两王浑,一为凉州刺史,系戎之父。一为司徒,系济之父。  两王澄,一即济之弟,封侯。一即戎从弟,荆州都督。  两孙秀,一吴降将。一赵王伦嬖臣。俱拜骠骑将军,封公。  两周抚,一为王敦将,一为彭城内史诛。梁两王琳,一散骑常侍,一德州刺史。唐两李光进,俱代宗朝,一为光弼弟,一为光颜兄。俱藩将,赐姓,为节度使,封公。 唐两李继昭,俱昭宗时,一为孙德昭,一为符道昭。俱赐姓名,降朱梁,为使相。 宋两王著,俱太祖时,一以文学典制,一以书学待诏。金两讹可,俱大将。 稍先后者。吴两公子庆忌,一王僚子,一夫差末年将。 楚两庄跷,一庄王时大盗,一庄王裔孙,将军,平滇自王者。 汉两王莽,一右将军,一大司马,篡位者。 两王凤,一大司马大将军,一更始成国上公。 两王谭,一宜春侯,一平阿侯。 两徐干,一都护班超司马,一丞相曹操掾。 晋两刘毅,一光禄大夫,一卫将军。 两张禹,一丞相,一太傅,俱封侯。 两解系,一见《陶璜传》,一自有传。 两主恺,一武帝舅,一安帝时丹阳尹。 元两伯...

卷之四 考古部:辨疑

禹陵  大禹东巡,崩于会稽。现存陵寝,岂有差讹?且史载夏启封其少子无馀于会稽,号日於越,以奉禹祀,则又确确可据。今杨升庵争禹穴在四川,则荒诞极矣。升庵言石泉县之石纽村,石穴深杳,人迹不到,得石碑有禹穴二字,乃李白所书,取以为证。盖大禹生于四川,所言禹穴者,生禹之穴,非葬禹之穴也。此言可辩千古之疑。 甘罗十二为丞相  古今大误。《史记》云:甘罗事吕不韦。秦欲使张唐使燕,唐不肯行。罗说而行之,乃使罗于赵。赵王郊迎,割五城以事秦。罗还报秦,封为上卿,不曾为丞相。相秦者是甘罗之祖甘茂。封罗后,遂以茂之田宅赐之。 共和  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见姓氏考) 子产字子美(见左传注)  东坡放鱼诗:不怕校人欺子美。注者疑是杜少陵,则误矣。 蒙正住破窑  吕蒙正父龟图与母不合,并蒙正逐之。贫甚,投迹龙门寺僧,凿山岩为龛以居。今传奇谓同妻住破窑,殊为可笑。 日落九乌  乌最难射。一日而落九乌,言羿之善射也。后以为羿射落九日,非是。 汉寿在四川保宁府广元县。汉封关公为汉寿亭侯。汉寿,邑名。亭侯,爵名。后人称寿亭侯者,误。 五大夫松  秦始皇登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松树之下,封其树为五大夫。五大夫,秦官第九爵。今人有误为五株松者,非也。 夏国  扬州漕河东岸有墓表,题曰:*国公墓道,*音虔,与夏字相类,少一发笔,下作又。行人遂误为夏国公。盖明固公玉之封号,赐地葬此也。 *与夏字的差别为下部分是:又 饭后钟  王播,字明敭。少孤贫,客游扬之木兰院,寄食僧斋。僧颇厌薄,乃斋罢而后击钟。播怒题诗于壁。今以为吕蒙正事,则非也。 马前覆水  太公望妻马氏,弃夫而去,后见太公富贵求归。命收覆水。今指为朱买臣,非。 女儿乡  吴败越,勾践与夫人入吴,至此产女而名。今误传范蠡进西施于吴,与之通而生女,殊为可笑。

卷之四 考古部:姓氏

仓颉,姓侯刚氏(见古篆文注)。许由,字武仲(见庄子释文)。尧,姓伊祁。少昊,名挚,字青阳。帝喾,名夋。成汤,字高密(见帝王世纪)。皋陶,字庭坚。孤竹君,姓墨,名台(见孔丛子注)。伯夷,名允,一名元,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见论语疏)。中子,名仲达(见周昙咏史诗)。彭祖,姓篯(音戋),名铿(见论语疏)。其子胥余(见庄子,司马彪注)。老子父,名乾,字元果(见前凉录)。老子初生时,名玄禄(见玄妙内品)。管叔,名度(见史记注)。易牙,名亚(见孔颖达疏)。逢蒙之弟,名鸿超。杨朱之弟,名布(见列子)。伯乐,姓孙,名阳。师旷,字子野(见庄子疏)。君陈,为周公之子、伯禽之弟。《周书》有《君陈篇》(见坊记注)。鬼谷子,姓王,名诩,河南府人(见姓氏考)。公孙弘,字次卿(见邹长茜书)。杜康,字仲宁(见魏武短歌行注)。孟轲,字子舆(见汉书并孔丛子),又字子居(见圣证论)。庄周字休(见列子注)。孙叔敖,名饶(见孙叔敖碑)。计然,一名研,一名倪;又姓辛,字子文(见史记索隐)。文种,字子禽(见吴越春秋)。陈仲子,字子终(见甫皇谧高士传)。汉高祖父太公,名耑(见后汉书注),又名煴,字执嘉(见帝王世纪)。昭灵后,名含。高祖兄弟,名喜。曾参,字敬伯。申公,名培(见史记注)。项伯名缠,字伯(见汉书注)。叔孙通,名何(见楚汉春秋)。壶关三老,姓令胡,名茂(见荀悦汉纪)。杨王孙,名贵(见西凉杂记)。佽非,亦名荆轲(见续博物志)。伏生,名胜,字子贱(见西汉碑)。文翁,名党,字仲翁(见张崇文历代小说)。张宗,字诸君。杜茂,字诸公(见陈忠传志)。杨子云所称李士元者,名弘(见蜀秦宓传)。郑子真,名朴。严君平,名遵(见王贡两龚传注)。施延,字君子(见后汉书注)。田生,字子春(见楚汉春秋)。侯苞,字辅子(见论衡)。丁公,名固(见楚汉春秋)。卫夫人,名鑅,字茂漪(见翰墨志)。绿珠,姓梁,白州人(见绿珠小传)。吕安,字仲悌。居苗,姓应,玚从弟。俱(见文选注)花卿,名惊定(见旧唐书)。僧一行,姓张,名[王㒸]*(见续博物志)。窦滔,字连波(见武后纪)。神和子,姓屈突,名无为,字无不为,张咏布衣时遇之(见张咏传)。失马塞翁,姓李(见高谷诗序)。 *左右结构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6)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1)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2)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3)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4)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5) 宋以王黼为少宰,加蔡京子攸开府仪同三司,二人有宠,进见无时,得预宫中秘戏。攸尝劝帝以四海为家,遂数微行。因令苑囿皆仿浙江,为白屋及村居野店,多聚珍禽异兽。都下每秋风静夜,禽兽之声四彻,宛若山林陂泽之间,识者知其不详之兆。蔡攸权势既与父相轧,由是京、攸各立门户,遂为仇敌。 宋徽宗用童贯为检校司空。贯与黄径臣、卢航表里为奸,进方士林灵素,大兴道教,纷创殿宇,每设大斋,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道篆院上章,册帝为教主道君皇帝。贯又荐李良嗣于朝,约女真功辽,遂至二帝北狩。 金人奉册宝至,立张邦昌为楚帝,北向拜舞,受册即位。阁门舍人吴革率内亲事官数百人,皆先杀其妻子,焚所居,举义金水门外。范琼诈与合谋,令悉弃兵仗,乃从后袭之,杀百馀人,捕革并其子,皆杀之。是日风霾,日昏无光,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唯吴幵、莫俦、范琼等欣然,以为有佐命功。 宋高帝闻金粘没喝入天长军,即被甲乘骑驰至瓜州,得小舟渡江,惟护圣军卒数人,及王渊、张浚等从行。汪伯彦、黄潜善方率同列听浮屠克勤说法,或有问边耗者,犹以“不足畏”告之。堂吏大呼曰:驾已行矣!二人相顾,仓皇策马南驰,居民争门而出,死者相枕藉,无不怨愤。司马卿黄锷至江上,军士以为左相潜善,骂之曰:误国误民,皆汝之罪!锷方辩其非是,而首已断矣。 扈从统制苗傅、刘正彦作乱,奉皇子魏国公旉即位,请隆祐太后临朝,尊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居显宁,大赦,改元。张浚乃草檄声傅、正彦之罪,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吕颐浩合兵进讨。傅等忧恐,不知所为,乃听朱胜非言,率百官请复帝位。勤王师至北阙,苗、刘南走,擒诛之。 宋高宗以王德为淮西都统制,统刘光世军,郦琼副之。琼、德不相下,列状交讼于都督府及御史台,乃召德还建康。参谋吕𧘲密奏,乞罢琼兵柄。书吏漏语于琼,怒以众叛降刘豫。𧘲死之。 宋秦桧同宰执入见,独留不出,言于帝曰: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专与臣议。帝许之。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复进前说,知帝意不移,遂排赵鼎、刘大中,而一意议和,然犹以群臣为患。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桧谋曰:相公为天下大计,盍不择人为台谏,使尽击去,则事定矣。桧大喜,即擢如渊,劾异议者。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5)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1)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2)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3) 卷之三 人物部:附奸佞大臣(4) 宋神宗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诏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以苏辙、吕惠卿检详文字,章惇为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吕诲疏安石十事,苏辙谏青苗法。安石欲止。会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乞留本道钱帛贷民获息事,与青苗法合,于是决意行焉。及秀州判官李定被召至京,即竭安石。安石立荐于上。帝问青苗法何如,定曰:民甚便之。于是诸言新法不便者,帝皆不听。 宋神宗罢曾公亮。时人有“生老病死苦”之喻,谓安石为生,亮为老,唐介死,富弼议论不合称病,赵抃无如安石何,惟称“苦苦”而已。刘深源曰:王安石之进始于曾公亮,吕惠卿之进亦始于公亮。盖曾公亮始欲结党以排韩琦,而不知小人易进而难退,变法之祸,公亮可逃其罪耶? 宋邓绾通判宁州,知王安石得君专政,乃条上时事,且言陛下得伊、周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成不世之良法。复贴书安石,极颂其美,由是安石力荐于帝,而遂集贤校理,寻为侍御史判司农事。乡人在都者,皆笑且骂。绾曰:笑骂从他笑骂,好官我还为之。 宋王安石子雱,为人栗悍阴刻,无顾忌,性甚敏。未冠,举进士。与父谋曰:执政子虽不预事,而经筵可处。安石欲帝知自用,乃以雱所作策论天下事三十馀篇达于帝。邓绾、曾布又力荐之。遂召拜为崇政殿说书。一日,安石与程顥语,雱囚首跣足,携妇人冠以出,问:父所言何事?曰:以新法为人所阻,故与程君议之。雱大言曰:枭韩琦、富弼之首于市,则法行矣。安石遽曰:儿误矣! 宋知谏院唐坰,奏十二疏论时事,皆留中,不出。坰于百官起居日扣陛请对曰:臣所言皆大臣不法,请一一陈之。遂大声宣读,几六七十条治要,以安石专作威福,曾布等表里擅权,天下但知惮安石威权,不复知有陛下。元绛、薛向、陈绎,安石颐指气使,无异家奴。张璪、李定为安石牙爪,张商英乃安石鹰犬。至诋安石为李林甫、卢杞。神宗屡止之,坰慷慨自若,读已,下殿再拜而退。安石讽阁门,纠其渎乱朝仪,贬潮州别驾。 宋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因荐韩绛、吕惠卿以自代,时号绛为传法沙门,惠卿为护法善神。惠卿既得志,忌安石复用,遂逆闭其途,出安石私书,有“勿令上知”之语,凡可以害安石者,无所不用其智。韩绛颛处中书,事多稽留不决,数与惠卿争论,度不能制,密请帝复用安石。帝从之。安石承命,即倍道而进,七日进汴京,惠卿寻...